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誤吞魚刺 就醫夾出卡妥當 ( fm : 2013/9/18 自由時報 )

文/巫剛肇醫師


▲疑似魚刺卡住的患者應直接就醫,才是比較好的選擇;
圖為情境照。(照片提供/巫剛肇)

▲魚刺插在患者的舌根與會厭軟骨間的凹槽。(照片提供/巫剛肇)

57歲的張女士和家人在餐廳聚餐,就在喝下最後一口魚湯時驚覺有魚刺,但是已經來不及了。魚刺好像卡在咽喉右邊,同行的家人建議她趕快吞飯試試看,也有人建議她喝醋。但是張女士嘗試後都失敗了,魚刺好像卡到更深的地方去了,只好請醫師幫忙。

醫師初步檢查看到她的軟顎上有數個出血的痕跡,但是沒看到刺,進一步檢查發現原來插在舌根與會厭軟骨間的凹槽。在內視鏡的協助下,經過一番努力總算是夾了出來。

門診中,另一種也很常見的情形是患者懷疑魚刺卡住,但經過詳細檢查後,卻看不出來有異物卡住的情形,但患者仍覺得怪怪的,好像還是有東西卡住,覺得很不舒服。

根據文獻顯示,因為懷疑魚刺卡喉就醫的患者,經過各式檢查確認後,約有3成仍有魚刺卡住。換句話說,另外7成的患者魚刺起初是插到沒錯,但之後卻脫落,緊接著被吞了下去。為什麼患者還會覺得不舒服?有一個比較可能的解釋,是因為魚刺卡住時造成的傷口所致。

如果內視鏡檢查正常,但是患者覺得不適症狀很明顯,還需要照X光看有沒有可能卡在食道內。有可能因為魚刺太細的關係,約7成的魚骨頭是用X光照不出來。所以,萬一檢查都正常,但還是很難過,那就只好忍耐做個胃鏡。

整體來說,8成的魚刺卡在食道以上(喉嚨),另外2成在食道內。

魚刺卡在扁桃腺大多數都能順利取出,但是如果在舌根或下咽那難度就增加許多。大人或許可以藉由內視鏡輔助取出;小朋友可能得到開刀房處理了。萬一卡在食道,就得考慮做胃鏡或全身麻醉做食道鏡才行。

有少數卡在咽喉的魚刺可能導致深頸部感染、插破食道的魚刺也有可能造成縱膈腔炎等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形,不可不慎。因此若出現疑似魚刺卡住的患者應直接就醫,才是比較好的選擇。

(作者為桃園內壢寰東耳鼻喉科診所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18/today-health1.htm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喉嚨卡卡 「臆球症」隨壓力來 ( fm : 2013/8/28 聯合報 )

【聯合報╱巫剛肇/桃園內壢寰東耳鼻喉科診所醫師】

喉嚨老是有持續或間歇性的異物感,不論吞口水或咳嗽仍無法除去,但不會痛也沒有吞嚥困難,吃東西時反而覺得比較好,壓力或情緒波動大時症狀惡化,這情況稱為臆球症。

自認健康者,經詢問約有四成有上述感覺,其中以中年人居多。

臆球症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如胃酸逆流、食道括約肌功能不良、食道運動障礙、喉嚨發炎,咽喉、食道或甲狀腺腫瘤、舌根腫大、精神疾患、心裡因素或壓力等。另外,會厭軟骨構造異常、顳顎關節障礙、頸椎骨刺、唾液腺功能不良及咽喉張力過高,也有被報告可能導致臆球症生。

其中,以胃酸逆流占最大宗,統計臆球症患者中,約30%至70%有胃酸逆流情形。反過來,40%胃酸逆流的患者也會有喉嚨異物感。值得注意的是,經24小時酸鹼測定儀確認,胃酸逆流至咽喉的患者中,僅20%經胃鏡發現有食道炎,所以許多臆球症患者覺得卡卡的,並沒有典型胃食道逆流症狀。

透過病史詢問,包括有沒有腫瘤、胃酸逆流相關症狀或精神心理方面問題來診斷。接著檢查喉嚨、聲帶與食道入口周圍有無異常以及頸部有無腫塊產生。如果有異常,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包括切片、食道胃鏡檢查、鋇劑攝影、吞嚥攝影、24小時酸鹼測定儀以及X光等。

排除需要開刀的問題後,對於體重下降、吞嚥困難、吞嚥疼痛、病情持續惡化的患者,根據可能的病因治療,如抗胃酸治療、語言治療、抗焦慮以及行為認知治療等。當然,適當的說明與解釋,讓患者放心,也非常重要。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3671#ixzz2dJ4Imq11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耳道異物 勿自行嘗試取出 ( fm : 2013/8/24 自由時報 )


圖.文/巫剛肇

炎炎夏日中,22歲的陳先生趁著假日和三五好友一起去海邊消暑堆沙堡、打水仗、玩沙灘排球,玩得非常開心,但隔天右耳卻覺得不舒服。

陳先生原本不以為意,想說用棉花棒掏耳也沒有看到什麼異狀,就先不理會,不料情況越來越糟,除了耳朵痛,也覺得耳朵腫脹悶住,甚至就連說話都會隱隱作痛,於是趕緊到耳鼻喉科就醫。我聽完患者的敘述後,心想最常見的就是原本堆積在耳道中的耳垢因為進水,所以膨脹起來堵住耳道,同時引起發炎。沒想到用耳鏡一看,原來是大小不一的小石頭分別卡在耳道深處及耳膜上,於是先用藥水做好局部麻醉後,費了一番工夫才逐一清除,紅腫發炎的耳道在使用耳滴劑治療數天之後,就沒事了。

耳道異物最常發生在學齡前的小朋友,通常以玩具、石頭、紙張及植物種子最為常見。年紀較大的孩童通常會主動說耳朵有異物;年紀較小的孩子通常得等到耳朵痛或流膿才會被發現,但如果是蜜蜂或蟑螂入耳,大都會馬上痛得哇哇大叫,即便是大人也不例外。
一般來說,通常用耳鏡一看就能分辨出有無異物,但是有時候耳道感染發炎腫脹嚴重,可能須等耳道稍微消腫後才能分辨。

耳道異物較不容易自行處理,常常需要就醫才行。如果碰到生物性異物(如蜜蜂或蟑螂之類的),通常需要先將牠麻醉或殺死後才能完全取出。

移除的方法視異物種類而定。常用的方法如沖洗耳道,前提是需先確定耳膜沒破。用吸管吸引有時候很好用,例如螞蟻;利用耳耙子處理珠珠、用夾子夾棉花球、用異物勾來勾橡皮擦等。

另外,如果不能配合就需要先用藥讓患者安定下來之後,再好好處置。
異物移除後,常不需要使用藥物,但如果耳道明顯紅腫、破皮,或是發炎、流膿,當然就需要使用藥物來做後續的治療。

(作者為桃園內壢寰東耳鼻喉科診所醫師)
用耳鏡檢查,看到大小不一的小石頭分別卡在耳道深處及耳膜上。(照片提供/巫剛肇)
耳道異物最常發生在學齡前的小朋友,通常以玩具、石頭、紙張及植物種子最為常見;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巫剛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ug/24/today-health1.htm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小兒單側黃鼻涕 當心鼻腔異物 ( fm : 2013/8/10 自由時報 )

文/巫剛肇

2歲10個月大的蘇小妹流鼻涕已有2個多星期,原以為是鼻竇炎,也按時吃抗生素,但是狀況並沒有改善。除了黃鼻涕越來越明顯外,偶爾還會有出血的情形。於是家長帶她改看耳鼻喉科,希望能特別檢查一下鼻腔裡面是否有異狀。

看診時發現,蘇小妹只有單側黃鼻涕,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小兒單側鼻竇炎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鼻腔異物」。小心以玻璃吸管吸鼻涕後,再使用看小兒鼻腔的器具,果然看到有片狀的異物在裡面。於是噴上表面麻醉藥和血管收縮劑,備好止血棉花,並請媽媽協助防範蘇小妹亂動,最後以夾子順利取出裡面的異物,原來是糖果包裝紙。

小朋友感冒次數多,併發鼻竇炎的機會也多,但絕大多數都是雙側鼻竇炎。如果有單側鼻竇炎的情形很可能是異物、外傷、腫瘤、黴菌感染、牙齒疾病或是先天性單側後鼻孔堵塞等導致。如果不留意就會以為小朋友只是又一次鼻竇炎而已。

2到5歲學齡前兒童探索身體的好奇心強,所以發生異物卡在鼻孔、耳朵、食道及氣管的機會最高。被塞入鼻腔內的異物以光滑的小物品居多,通常右邊較常見,可能是因為慣用右手的比例較高。

最常見異物的位置在下鼻甲前方或是中鼻甲前面。但因塞進去的時候常不太會疼痛,如果小朋友沒能適當表達,大人又沒發現就無法儘快處理,一直要等到產生其他不舒服時,才會就醫。

異物摩擦刺激使得鼻腔黏膜紅腫、發炎,除了有可能造成黏瞙壞死而出血,也可能堵塞鼻竇引流,導致鼻竇炎的產生。

最重要的當然是去除異物,而且最好是第一次就取出異物,因為不舒服的治療過程會讓小朋友很難再繼續配合診治。所以,先將可能需要的器械都準備好,接著再依異物的形狀選取適合的器械,片狀物可用夾子,但是圓形異物就不可以,以免越夾越溜進裡面,反而增加後續處理難度。

如果小朋友實在不能配合,就需要給予鎮定劑後再處理,千萬不要太勉強,萬一掉入氣管,就更糟糕了。最後,良好的照明、穩定的操作技巧和患者的配合缺一不可,才能順利取出異物,同時減少傷到旁邊的鼻黏膜。

(作者為桃園內壢寰東耳鼻喉科診所醫師)
小孩鼻部不適需找出原因對症治療;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巫剛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ug/10/today-health1.htm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鼻過敏控制了 流鼻血就掰掰 ( fm: 自由時報 2013/7/13 )

文/巫剛肇

筆者8歲大的女兒從小就常流鼻血,因為她起床後,就會覺得鼻子癢、想打噴嚏又伴隨鼻塞,讓她很想搓揉鼻子、用力擤鼻涕,以便止癢,卻因此常流鼻血,但她的個性很拗,不肯乖乖吃藥。直到有一次嚴重流鼻血,全家人都遲到了,她總算願意乖乖吃藥了,只要在睡前吃一顆藥,就可以讓鼻過敏的症狀獲得良好控制,起床後不再需要和鼻子奮戰,同時也跟惱人的
流鼻血說掰掰!「起床氣」也跟著消失不見。

過敏性鼻炎是因為過敏原與體內特異性抗體結合,產生的免疫反應,導致鼻黏膜發炎,因而產生連鎖的身體反應。大多數的過敏性鼻炎可以依據病史和理學檢查來診斷。常見的典型症狀為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鼻癢。2010年的「ARIA過敏性鼻炎診療指引」建議,依據症狀嚴重的程度採取階梯式治療,如果症狀1週內多於4天或1年內多於4週則歸類於「持續性鼻炎」;天數較低的屬於「間歇性鼻炎」。

如果因為鼻過敏造成日常生活、休閒或運動時受到影響,或是影響工作及學校表現,甚至產生睡眠障礙就算是中(重)度鼻炎;如果沒有上述的情形則屬於輕度。鼻炎又可以進一步區分成輕度間歇性、中(重)度間歇性、輕度持續性以及中(重)度持續性鼻炎等4個等級。

 ◎鼻炎的治療原則包括
避免接觸過敏原:嬰兒哺餵母乳36個月、避免環境中二手菸、對於常見居家過敏原如塵蟎、貓毛、狗毛、蟑螂、黴菌採取適當的防治措施。
藥物治療:包括口服藥物或是鼻用噴劑。
免疫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主要對象是合併有嚴重鼻塞困擾的患者,至於「翼神經切除術」多用在藥物治療無效的極少數患者。

過敏性鼻炎患者如果合併有氣喘,積極控制鼻過敏也會讓氣喘比較容易獲得良好的控制。
治療的目標是在控制慢性發炎反應,以便減低疾病帶來的困擾,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就像筆者的女兒一樣。

(作者為桃園中壢寰東耳鼻喉科診所醫師)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濫用毒品 鼻中膈破洞 ( fm : 聯合報 2013/6/27)

2013-06-27 / 聯合報 / 第34版 / 健康 【聯合報╱巫剛肇/桃園中壢寰東耳鼻喉科診所、新竹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鼻中膈由4片硬骨及一片軟骨共同組成,區分兩側鼻孔。 鼻中膈外側由骨膜及黏膜覆蓋,提供血液及養分。 記者陳立凱/攝影、繪圖/廖珮涵

23歲林先生因鼻子不舒服、鼻塞偶有出血到診所就醫。一開始當成鼻過敏,但治療不見改善,改到耳鼻喉科就診。檢查發現他鼻中膈的前方黏膜有局部糜爛現象,附著許多結痂及血塊,仔細清除結痂後,赫然發現鼻中膈破了個洞。

林先生說鼻子最近沒有開刀,也沒有受傷,也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後續抽血也都沒有異常,經反覆詢問,他才吞吞吐吐表示,假日跟朋友聚會時常使用K他命助興。至此,終於明白林先生的鼻中膈穿孔原來是濫用毒品的結果。

鼻中膈由4片硬骨及一片軟骨所共同組成,區分兩側鼻孔。鼻中膈外側由骨膜及黏膜覆蓋,提供血液及養分。

鼻中膈穿孔常見症狀有鼻塞、結痂、鼻血、惡臭分泌物,甚至呼吸時出現口哨聲;有些患者沒有特別症狀,而在例行檢查中意外發現。 常見鼻中膈穿孔原因包括醫源性,如鼻中膈開刀、插鼻管;外傷,如車禍 、感染,如結核菌、鼻中膈膿瘍、惡性腫瘤、藥物以及暴露於特殊化學物質等。透過檢查,加上病史詢問,常常就能找出原因,如果找不到,就需要查查有無風濕免疫疾病。

如果濫用藥物造成鼻中膈穿孔,以使用毒品最為常見,包括古柯鹼與K他命。使用這類毒品會造成鼻中膈黏膜血管收縮,使黏膜下骨膜血流減少,長期使用會造成養分供給減少,使軟骨受損。

另外,毒品所含化學刺激物也會造成黏膜受損,兩者相加乘,就造成鼻中膈軟骨因缺乏養分而穿孔。

治療方面,首重停止相關藥物濫用,再來就是設法保持鼻腔濕潤,方法包括在破孔周圍塗凡士林軟膏或使用鼻沖洗液,清除鼻內結痂。

另外,使用潮濕蒸氣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如果上述方法行不通,只好等穿孔穩定後,考慮開刀修補。

最後,再次提醒身體不舒服要就醫檢查,醫師問的相關問題也要確實回答,才不至於耽誤病情。

全文網址: 濫用毒品 鼻中膈破洞 - 勇敢跟毒說不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63034#ixzz2Y5U27gxo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黴菌性外耳炎 要根治得規律就醫 ( fm : 自由時報 2013/6/13 )

文/巫剛肇

53歲的陳先生最近總是覺得左耳悶悶、癢癢、不舒服,心想既沒流膿也不痛,哪知道用棉花棒掏耳朵卻發現有黑黑的東西,趕緊到診所就醫,醫師說是黴菌感染,開了藥水使用,症狀很快就獲得改善。

問題是沒多久後又復發,而且最近兩天漸漸痛了起來,鄰居建議他改去耳鼻喉科診所就醫,透過耳鏡檢查看到許多白白黑黑的菌絲,診斷是黴菌性外耳炎。
經過局部反覆清潔和持續藥物治療,陳先生的耳朵就好了起來,而且好一段時間都沒有再復發的情形。

根據統計,外耳道感染的病菌中,約有12成是因為黴菌感染所造成,最常見的黴菌有兩大類,分別是麴黴菌以及念珠菌。外耳炎常見症狀大多相似,例如耳朵癢、耳悶、耳鳴、疼痛甚至是流膿等。其中耳黴菌常見的最主要症狀就是耳朵非常癢,至於疼痛感比較輕微,有時會有些分泌物,藉由耳鏡檢查常常可以看到菌絲的存在,彷彿麵包上的黴菌一般。
清黴菌、服藥治療 一週可痊癒

誘發外耳炎的因素,可以分成局部與系統性因素,例如溫暖潮濕的環境、游泳進水、過度清潔,以致缺乏耳垢的保護、掏耳朵的器具不乾淨、使用耳塞、糖尿病、免疫疾病、口服廣效抗生素、服用類固醇、癌症等。

黴菌性外耳炎經過適當的診斷與治療之後,很快就能痊癒,治療方面有幾點要注意:控制前述可能的誘發因素、清除黴菌、局部及口服藥物治療、規則追蹤。大多數在使用藥物23天後會開始改善,約1週左右痊癒。

一般來說,常見的抗黴菌藥都能有很好的效果,但如果治療不完全或是沒有改善誘發因素,那麼耳黴菌就會反覆發作。

因此聽從醫師建議,規律就醫,將殘存的髒東西清除乾淨,再配上足夠的藥物治療,才能完全根治黴菌感染。

(作者為桃園中壢寰東耳鼻喉科診所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13/today-health3.htm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耳石脫落致眩暈 治療可獲改善 ( fm : 自由時報 2013/5/27 )

文/巫剛肇

30歲的徐小姐最近常在起床或要躺下時,覺得一陣陣天旋地轉,特別是和朋友聊天覺得可能是姿態性低血壓,所以去醫院看心臟內科,但是醫師說檢查沒問題;之後,又改去看神經內科,醫師也說沒有中風的情形,懷疑可能是內耳的毛病。

輾轉到耳鼻喉科之後,經醫師檢查才確定是內耳三半規管中的耳石脫落造成的眩暈,透過耳石復位治療後,不適症狀很快就獲得改善。

耳石脫落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眩暈疾病之一。可能造成耳石脫落的原因,包括:頭部外傷、前庭神經炎、耳朵開過刀,年紀大內耳退化,或是以往就有內耳不平衡的病史等,但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患者的致病原因不明。

一般來說,耳石脫落會有典型的天旋地轉情形,可能會伴隨噁心、嘔吐,但是眩暈持續時間短暫,通常只有數十秒,也不會有耳鳴或聽力喪失的情形發生。

眩暈多半發生在起床、躺下、翻身或是脖子後仰時,所以是一陣一陣發作,而不是持續整天頭暈。當患者出現典型的表現,再加上「Hallpike檢查」出現旋轉性眼振,就能確定診斷這個疾病。

最重要的是,這不是中風的前兆,不必太恐懼。確定診斷之後,只需有一張床,就可以施行所謂的耳石復位術,將移位的耳石轉回去,症狀很快就能獲得緩解。一般來說,治療一次約有78成的成功機會,有些個案則需要數次治療才能夠痊癒。

(作者為桃園中壢寰東耳鼻喉科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y/27/today-health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