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聲音沙啞、嗆咳 小心腫瘤潛伏 ( fm : 2013/11/27 自由時報 )

內視鏡檢查;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巫剛肇)
文/巫剛肇
吳先生的家人最近都感冒了,他也出現咳嗽、聲音沙啞的症狀。但家人康復後,只有他仍持續沙啞,因他吸菸多年,於是去耳鼻喉科就醫。醫師檢查發現,他有左側聲帶麻痺情形,於是再安排接受胸部X光檢查,原來是肺部長腫瘤、且侵犯到支配聲帶運動的「喉返神經」,造成聲音沙啞與嗆咳,所幸經一連串治療後,目前已痊癒。

◎聲音沙啞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主訴之一,原因可略分兩大類:
●聲帶本身有問題:常見的是急性聲帶發炎、聲帶長繭、聲帶長息肉或是長期的胃食道逆流;少見的是聲帶溝、聲帶萎縮、聲帶腫瘤及下咽腫瘤侵犯聲帶等。
●聲帶沒問題,而是控制聲帶運動的神經受損所導致的聲帶麻痺:此類患者以開刀產生的併發症最多,甲狀腺腫瘤、胸腔腫瘤次之,不明原因或是中風再次之。

雖然聲音沙啞通常並不代表身體出現警訊,但如發覺聲音沙啞沒在兩週內恢復,或伴隨反覆嗆到、吞嚥困難、頸部腫塊或其他神經學症狀等,應找醫師檢查,以排除潛藏疾病。

◎要如何檢查聲帶?
可藉由鏡子的反射來觀察聲帶運動,同時使用壓舌板或拉舌頭動作才能看到喉嚨底下的聲帶。如果光靠肉眼無法確定病因,或是出現反射性嘔吐嚴重,就要考慮做內視鏡檢查。
內視鏡又分從鼻子檢查的軟式纖維內視鏡,及從嘴巴檢查的硬式喉頻閃鏡,大多數聲帶問題都能找到答案並治療。

◎居家嗓音保健:
●讓聲帶休息(降低音量、縮短講話時間、選擇適合自己音域的歌曲)。
●保持水分(補充水份且避免利尿食物)。
●減少外來刺激(菸、酒、胃酸)。
●不要用力清喉嚨。
●不要等到沙啞,才開始少說話。

(作者為桃園內壢寰東耳鼻喉科診所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27/today-health2.htm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3步止鼻血 低頭.捏緊.冰敷鼻 ( fm : 2013/10/4 自由時報 )

文/巫剛肇

流鼻血是常見的問題,其中又以3到10歲之間的小朋友最常發生。雖然說流鼻血很少有嚴重的病因,但是經常輕微出血還是會造成家長及小朋友的困擾。

如能知道出血原因及自我居家照顧的方法,就不會手忙腳亂了。

◎常見引起出血的原因包括:
●乾冷的環境。
●外力因素(摳鼻子、碰撞、異物)。
●黏膜刺激(過敏、呼吸道感染)。
●藥物(鼻噴劑、抗凝血劑、毒品)。
●其他因素(不明原因、腫瘤、高血壓、凝血功能異常)。
雖然大多數的鼻血在短時間內能自行停止,但是在看到血的那一剎那,還是會讓人有些緊張。知道正確的居家處理方式就顯得很重要。

◎處理鼻血3步驟:
●身體略微向前傾且頭微低:低頭是希望減少血液或血塊嗆進氣管的可能性。
●捏緊鼻子:將鼻孔旁的鼻肉壓向中間維持至少5分鐘才放開;這是因為最常出血的地方就在鼻中膈前端,所以直接加壓的效果最好,也最容易止血。
●冰敷:冰敷的位置很重要,在鼻子冰敷,讓附近的血管收縮可以幫助止血,而不是敷在額頭。

如果3步驟都確實做到,相信絕大多數出血就停止了。如果還是有出血,請重複前述步驟;萬一20分鐘後,還是明顯持續出血就需要儘快就醫才行。
至於被血液沾染的衣物也是個惱人的問題,還好「家事達人」告訴我們可以使用雙氧水就能輕鬆清除血漬了。

如何預防小孩子反覆流鼻血呢?答案就是減少造成流鼻血的原因出現,例如:保持鼻腔濕潤(擦凡士林軟膏);改掉摳鼻子的習慣;治療過敏;出門戴口罩,並且常洗手,以預防呼吸道疾病;注意藥物的副作用等。

什麼時候應該考慮就醫進一步檢查呢?如果有經常反覆出血、嚴重出血、個人或家族史懷疑有出血性疾病或身體有莫名的瘀青,就需要就醫進一步檢查比較安心。

(作者為桃園內壢寰東耳鼻喉科診所醫師)


將鼻孔旁的鼻肉壓向中間的止血效果最好;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巫剛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4/today-health1.htm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愛美穿耳洞 哇!軟骨發炎 ( fm : 2013/10/3 聯合報 )


22歲吳小姐原本在耳垂有耳洞,日前興起在上方的耳軟骨也多穿幾個洞的念頭,不料,穿洞數天後,其中一處特別疼痛,她擔心感染而來就醫。

經過檢查,吳小姐的其中一個傷口及周邊耳殼出現紅腫、疼痛以及流分泌物等軟骨發炎情形。
所幸狀況還不嚴重,加上及早就醫,拿掉耳環再加抗生素治療,發炎情形逐漸改善,耳朵也沒有變形。

整個耳朵除了耳垂,都含有軟骨,因為這層軟骨讓耳朵形狀得以維持,發揮功能,這片軟骨發炎,稱為耳廓軟骨炎。

常見的症狀包括耳廓紅、腫、發熱、疼痛或流膿,嚴重感染可能使軟骨壞死,進而導致耳朵變形。造成發炎的原因包括穿耳洞、針灸、外傷、拳擊、手術或燙傷等,致病菌以綠膿桿菌最為常見。

治療軟骨炎的方法視發炎程度而定。一般來說,輕微感染,單用抗生素就可獲得良好治療,也不會有耳朵變形後遺症;如果需要切開引流治療者,患者約半數耳朵輕度變形;嚴重到需要合併清創手術治療的患者,約七成耳朵會變形。

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穿耳洞、鼻環或肚臍環等,穿洞其實是侵入性行為,在傷口癒合前都有感染風險,所以不論是對耳環材質過敏、有蟹足腫體質、凝血機能障礙、糖尿病、洗腎患者以及服用類固醇等,都不適合。

全文網址: 愛美穿耳洞 哇!軟骨發炎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200717.shtml#ixzz2gcGUwSYv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耳前瘻管腫脹好不了 原來發炎化膿 ( fm : 2013/9/20 自由時報 )

文/巫剛肇醫師

▲黑色箭頭指的是瘻管,白色箭頭指的是發炎、紅腫。(照片提供/巫剛肇)

19歲的張先生原本左耳前上方就有一個小洞,但是平常並沒什麼異狀也就不以為意。一年前,有一次感染發炎就醫治療好了之後,又斷斷續續有兩次發炎,看醫師吃抗生素也就好了。但是最近這一次不一樣,吃了抗生素後,不但沒好,還更加腫脹,連皮膚都紅得發亮,痛到不能睡,所以轉到耳鼻喉科看診。

反覆感染膿瘍 得開刀引流

原來是耳前瘻管感染發炎合併化膿,所以特別不舒服。於是消毒後,用尖刀切開引流,裡面的膿就像火山爆發似地流出來,接連幾次的傷口換藥加上抗生素治療,總算是將這次感染控制下來,同時也建議他找個時間去醫院開刀處理。

耳前瘻管大多數是以單側表現且以左邊較多,男女發生比例相當。為什麼會形成瘻管呢?這是因為在胚胎時期,耳朵是由6塊小組織共同發育融合形成,當這個融合的過程出現問題,就會形成我們所熟知的瘻管,發生位置以前上方最為常見。

在台灣瘻管發生率約2%,大多數是沒有症狀的。瘻管的問題除了偶爾會有微臭的白色乳酪狀分泌物之外,主要的問題是一旦感染之後,容易反覆感染、膿瘍,甚至是顏面蜂窩性組織炎。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膿瘍的位置與開口會有一段距離,讓人誤以為發炎和瘻管無關。瘻管是長度不一的狹窄開口,有些是單純一根管子到底,當然也有許多是上面一根管子下面好幾個分岔,彷彿樹枝一般。

為什麼會發炎呢?因為覆蓋在瘻管表面的皮膚會有脫屑的情形,如果堵塞膨脹使得皮膚受損,讓原本寄居在皮膚上的細菌有機可乘,就出現發炎了。

如果發生感染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萬一形成膿瘍,除了抗生素外,也需要適時切開引流才行。但是這些做法只能解決這次的發炎,並不能根治這個毛病,所以一旦曾經發炎,大多會建議在發炎獲得適當的控制之後開刀,以便將瘻管完全摘除。

(作者為桃園內壢寰東耳鼻喉科診所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20/today-health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