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耳鼻喉頸-水喝太少 女大生唾液腺結石腫如蛋 ( fm : 2014/4/30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林宜慧╱台北報導】
一名20歲女大生住宿在外,近一年左頸經常腫痛,吃完東西更腫得有如雞蛋大,口腔、頸部又硬又痛,檢查才發現位於頸部的頷下腺長了兩個6毫米及3毫米的結石,主因就是水喝太少。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蘇晉輝表示,推估個案外宿三餐必須自理,因為水喝太少、肉吃太多而致病;他解釋,據臨床發現,當患者水分攝取不足,唾液的鈣質濃度過高,容易沉積阻塞唾液腺,增加唾液腺結石的機會。
當唾液腺阻塞,患者平時可能有臉頰及下顎口腔疼痛、頸部痠痛等徵兆,而每次吃飯或看到較酸的食物,特別在進食後半小時至2小時間,口水增多,雙頰或下巴處就會腫起來,嚴重甚至感染造成膿瘍。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國森說明,唾液腺包括兩頰內的腮腺、位於下巴處的頷下腺,及舌底的舌下腺,但唾液腺結石發生集中在頷下,占80%至90%,僅有約10%發生在腮腺,舌下腺則極少發生。
李國森指出,據國際研究資料庫UpToDate數據,每年每百萬人中有27至59人,罹患有症狀的唾液腺疾病;而臨床觀察,這類病患確實有漸漸增加的趨勢,粗估全台一年約收治200位病例。
上述女大生接受唾液腺內視鏡手術,取出結石,腫痛症狀自然消失,唾液腺管路也重建暢通。蘇晉輝提醒,患者若不及早治療,嚴重會造成腺體化膿感染、發燒,如果發生深頸部膿瘍,致死率高達40%。
據國外醫學文獻,唾液腺結石與喝水不夠、壓力疲勞導致口水分泌成分改變、沒做好口腔衛生及鈣質流失有關;蘇晉輝建議,除了多喝水、注意口腔清潔,正常睡眠、少吃肉,也可預防唾液腺結石。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疾病管制署回應「克流感真的很有效嗎?」一文 ( fm : 2014/04/14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官網 )

有關某醫師於4月13日投書自由時報「克流感真的很有效嗎?」一文指出「現階段疾管署採購太多克流感,過期再展延,造成很大浪費及抗藥性的產生。」,疾病管制署說明如下:
有關流感抗病毒藥劑(如克流感與瑞樂沙等)是否有效,國際專家已爭論多年。最近英國醫學期刊(簡稱BMJ)與刺胳針呼吸醫學(簡稱Lancet)兩大權威醫學期刊分別發表相關文章。BMJ主要分析克流感所有相關臨床試驗結果,惟該試驗主要以輕症的流感病人觀察是否能縮短病程為主,且樣本數稍嫌不足,以致服用克流感是否可減少流感併發症與病毒傳播的證據不足;而Lancet則以觀察性研究分析近3萬名在2009年流感大流行期間住院的H1N1病人,發現流感住院病人服用抗病毒藥劑的確能減少死亡的結論(降低19%),且住院病患發病兩天內服用可降低50%死亡率。我國過去亦曾針對前96例因H1N1造成肺炎住院病例分析發表在感染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亦發現病患若在48小時後才獲得抗病毒藥物治療,預後較差。觀察研究法為在面臨大流行威脅且無法進行臨床試驗下可行的最佳研究方法,這是為何大醫院臨床醫師與各國防疫單位仍認為抗病毒藥劑有效,不受BMJ研究結果影響的主要原因。

至於抗病毒藥劑的儲備是依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建議之多元儲備策略,克流感是其中之一,以因應流感大流行,依我國傳染病諮詢委員會流感防治組專家會議決議儲備量已由早期涵蓋全人口的30%下調為10-15%。抗病毒藥劑的用藥政策,每年均定期提專家會議討論作為藥劑使用之依據。為增加儲備藥物之效益以因應新型流感及每年季節性流感高峰期之疫情控制所需,除提供公共衛生之預防性用藥以防止新型流感大規模擴散外,提供H5N1、H7N9病例、流感併發症、高風險病人、伴隨危險徵兆之類流感患者適時服藥,亦開放類流感群聚與高燒持續兩天類流感病人使用,以減少併發重症、死亡及減少疫情之持續散播,是善用國家資源的作法,亦是維護民眾防疫安全的積極作為。

針對克流感效期展延疑義,克流感膠囊效期展延為7年係經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同意,美國、歐盟、澳洲等醫藥先進國家亦皆依據原廠所出具之安定性試驗報告而予展延,此做法與前述先進國家相同。另有關抗病毒藥劑產生抗藥性問題,本署持續進行流感病毒抗藥性分析,近五年均屬零星個案。

本署向來虛心接受民眾意見及各界指教,然為公益考量而要求更正錯誤防疫資訊,係純為保護大眾健康所採行不得已之規範,望祈各界理解、配合。

http://www.cdc.gov.tw/info.aspx?treeid=45da8e73a81d495d&nowtreeid=1bd193ed6dabaee6&tid=2A96F13C54C2694C